新气象·新问题·新任务——2013年国考申论刍议(2)
发布时间:2012-12-19 11:29 文章来源:考德上
1.话题选择有“江郎才尽”之嫌。虽然这次话题选择上,紧扣时政热点,响应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繁荣,十八大五位一体“文化建设” 的号召;但是从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到2011年安徽“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吉林“让幸福落地,让文化生根”,2012年江西“文化产业与江西经济”,而到2011——2012年国考都站在文化高度看待问题。2011年国考省级“大黄河文化圈”“弘扬黄河精神”;2011年地市“农村文化失根”;2012年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地市虽然考的“应急管理”,但与“忧患意识”“生命意识”丝丝相连。而这次部分材料竟然不可思议的与2012年秋季联考如出一辙。
命题人以及最后把关的国家公务员局,可能自得的认为是反猜题。但是,作为国考,能不能了解既往国考、省考历史,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以更宽阔的视野,更多接地气的角度,更具有创意的角度来命题,对于未来命题人不可不深思、慎思。
2.材料欠加工。申论材料多有从互联网一字不改的照帮,没有进行必要的加工。这是此前国考中极为罕见的,即使在省考命题中也是较为少见。由此可见,命题的仓促以及某种程度的草率。毕竟新闻的稿件,词条释义与命题有差距。
3.对考纲理解准确度有待商榷。考纲2010年颁布以来,这几年只字未改。是考纲滞后于现实需求,还是考纲的释义解读多元,总体感觉此次命题考纲精神并没有充分体现,如地市试题缺乏“解决问题”能力考查,即使你可以狡黠的认为融入到其他的题目之中。省级以上很难反映出对“发现问题”能力的考查,到更倾向于“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而地市级则反而更多一些全球视野,如“汉语生态环境问题”思考,“法国保护本国文化做法”借鉴。
4.试题命制科学性有待提升。这种不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题目命制不公平。省级以上第三题“写妈祖文化导游稿”,由于针对性材料没有什么干扰,那么对于旅游专业的考生、或者是导游职业人员就有利多了,这就是命题本身的不公平。二是题干与材料之间的匹配科学性有待提升。地市级试题第四题,为村官和社区工作人员做文化发展讲座。而针对性材料几乎全是宏观性材料,对于社区、村组的实际情况几乎没有信息来支撑。这样写出来的讲稿也是“假大空”。
三、新任务
1.加大对国考命题的研究。“凡进必考”作为法律要求,必将深远影响到我国公务员的选拔。为什么考,怎么考,怎么命,申论命题科学何在等问题,我们有必要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来研讨。要开门研讨,而不是闭门座谈,要集纳官方、学术、民间的多方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越来越找到一条更科学的命题、选拔之路。这就需要国家公务员局敢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2.第一时间公布试卷。当试卷已经不是秘密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高考一样,在当天把试题公布呢?包括行测的选项的答案。航母战斗机起降都放在“焦点访谈”谈了,试卷公布为什么还要遮遮掩掩呢?当然,行测选项的理由,申论的答案,还是不公开为好。是机密的归机密,该公开的就公开。大家要议论,就要让人议论。“让人说话,天不会塌”, 何必有那么多的顾虑?
3.考生踏踏实实读书。从申论命题的现实情况和走向来看,抱着“万能法则”,不踏实学习,想投机取巧,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人,想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的梦想,真有可能就只是梦想罢了。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此次命题有了许多新探索新气象,“清于老凤声”并不等于就“优于老凤声”。面对申论命题的新问题,新任务,命题改革要“不懈怠”,也要“不折腾”;有了新突破,也要有不断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