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气象·新问题·新任务——2013年国考申论刍议
发布时间:2012-12-19 11:29 文章来源:考德上
2013年国考落幕。对真题进行客观分析、中肯评价,对于提高命题质量,选拔优秀人才,用好考试指挥棒,提高复习效率都有一定的价值。为此,我将就这次国考申论试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看法。
试卷“稳定”的部分,考德上公培网站有分析,在这我就不赘述。我主要从新气象、新问题、新任务三方面来谈。
一、新气象
1.省级以上与地市以下区分度明显。如何从命题中体现出省级以上与地市以下岗位要求的不同,前几年国考命题都没有在实践上有所突破。今年在这一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阅读量差距大。阅读量的背后反映出应考者处理材料的效率。我们用一个表格来展示: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
省级以上 | 9000 | 6700 | 7700 | 6800 |
地市以下 | 7300 | 7000 | 7700 | 6700 |
二是省级难度系数明显要高。省级试题,可以说有一道大作文,两道小作文。“为志愿者写妈祖文化讲解稿”, “为网站写鹤溪缸窑介绍短文”与过去命题或有内容框架提示,或只要写内容要点不同,要求都是较为真实的文本。
2.基层导向得到较好体现。如何从基层选拔人才,如何引导有志青年去基层服务,除了倡导外,这次命题做了一个最具有价值的尝试。不管是地市级还是省级,在命题中凸显了身份和对象意识。如省级第二题“你是某市地方文化保护工作人员”,第三题“为志愿者写妈祖文化讲解词”,第四题“以村官身份,为政府,向社会介绍缸窑”,地市第四题“作为文化局的干部给村官和社区人员培训班做讲话”等,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明显更有经验,更有体会,更有优势。
3.题型与分值变化。这方面主要有三点需要关注。一是题型首次没有出现标准的对策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解释性分析”从地市试题中消失,而归纳概括题明显增加,贯彻执行题省级出现两道。二是作文分值首次突破40分底线,落到了35分,这会不会成为趋势,我们拭目以待。不过地市级作文35分,有待商榷,因为第四题写“讲话稿”也只要求“分条作答”,不像省级的有“表述生动”“表达简明”的要求,以其他题目来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过去四道大题五道小题,现在改为五道大题。不过这点变化没有实质意义。当然蕴涵着人文关怀,防止考生过去那种把第一大题第二小题答到第二大题去,造成两道题不得分。
4.省级地市话题统一。省级地市话题2010年以前都是同一问题,2007年“土地问题”,2008年“怒江水电开发”,2009年“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2010年“海洋保护和开发”。2011年、2012年又从不同话题切入(下边有分析)。而这中间,从2010年省考联考以来,都体现为选取相同问题来命题,2010年水价问题,2011年人口普查,2012年善待动物,2012年秋季孔子学院建设等,只是不同省份命题的切入点稍有不同而已。
二、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