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可以面见皇帝的官员毕竟不多,和皇帝在一起的时间毕竟短暂,相反,公务员每天都要见顶头上司的面,要在顶头上司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把顶头上司侍候好了,慢说升迁无门,小鞋你就穿不完,衙门里的脏活、累活,你不干谁干?卖力不讨好、得罪人的工作,你不做谁做?这就好比夫妻过日子,老丈人住在外面,过年过节才见上一面,你不把老婆侍候好了,这个日子没法过。
在皇帝跟前顶着干的公务员,大多都是正直的读书人,他们认死理、重气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得罪了皇帝,大不了丢了饭碗,再倒霉一些,也就是打屁股而已,明朝是这样,宋朝连屁股也不打。丢了饭碗,我回家卖红薯,照样不会饿死;屁股挨了打,过几天就会痊愈,起码在气节上,我赢了,保不准被史官记上一笔,从此青史留名;就算不能青史留名,将来在子孙面前吹吹牛,也很有面子:想当年,老子如何如何。可是,与顶头上司叫板,吃的眼前亏,肉体很可能被折磨之外,精神上的压力也够呛,而且绝对无回报,实在划不来。
古代的公务员,无论是不是言官,都喜爱做言官的工作,原因之一,就是皇帝不杀言官。所以,历朝历代的言官,都十分的牛气。言官就是靠嘴皮子混饭吃的家伙,宰相刘罗锅有一个外号,叫“刘三本”,即每天上朝有事没事都要上三本奏章,表现不错,只是动不动就说一句“奴才如何如何”,实在大煞风景。宋明时代言官论事,口中说“微臣如何如何”,达到的效果却丝毫不“微”,许多时候会把皇帝气得七窍冒烟。
古代公务员不怕皇帝怕上司,说的是现象,道的是气节和政治良心。皇帝是国家的领袖,如果公务员都与皇帝顶牛,且不论皇帝施政对与错,那就不好了,国家岂不乱套了?皇帝也是人,也需要得到群臣的尊重,如果事事都做得不顺心,那么,他做皇帝还有意思吗?也难怪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不怎么爱上朝。同样的道理,如果公务员都抱着怕上司的心理去行政,假如上司制定的规章制度是错误的,下属也照章执行,到头来吃亏的那就是老百姓了。在赵炎看来,怕与不怕之间,还有一个辩证的问题:公务员重气节、讲良心,心中装的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那么,他什么也不会怕;真正有所怕的公务员,其实多为无气节、失去良心的人。
相关推荐:历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试题及解析汇总
2014年湖南公务员笔试辅导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