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事考试网提示您,公考时评:民间交往,维系文明的火焰已出,请注意查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民间交往史、交融史
二战期间,24名中国海军学员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则投身中国抗战,并向世界述说东方战场的血与火……抵达英国的第一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讲述这些感人的小故事,呈现出历史恢弘卷轴的细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具体人物构成的中英民间交流史,为“中英关系发展的源泉来自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这一论断,写下生动注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民间交往史、交融史。太仓启航的明朝货船几度风帆飘过摩加迪沙的港口,美第奇宫女的双眸也曾为印度喀拉拉邦的香料熠熠发光。18世纪之前,诸如泉州的瓷器商人、阿拉伯的商船、巴格达的珠宝卖家等跨越海洋的冒险者,曾编制了一张“全球化”的商贸网络。世界曾经是由各个文明的子民及其民间交往构成的,今天依然如此。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和英国很早就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雀舌、龙井、玉女峰……这些散发着东方神秘气息的茶叶,曾经从广州出发,经过万里波涛,被摆上伯爵夫人的餐桌,左右了英国人的品味达两个世纪之久,无意中也带动了英国的工业转型和机械创新——要知道,在18世纪以前,尚无一家欧洲工厂能制造出盛开水的陶瓷茶杯。一枚枚小小的茶叶,就这样连接起当时地球上两个相隔万里的古老国度,并推进了彼此的历史进程。如今,从商贸交往到技术交流再到思想交汇,从文化领域的深度合作,到金融、高铁、核电等重要项目的牵手成功,两大文明已经形成了立体的交互网络。每天往来于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直达航班,15万余名遍布英国的中国留学生,600多所英国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汉语热遍及英伦三岛……中英之间以民间交往与交融,推动了“中国红”与“皇家蓝”的对话;以文明的交流互鉴,书写着“黄金时代”的中英伙伴关系,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中英之间的文明交流,是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和世界文明交融、交汇的一个缩影。与殖民时代的“文明输出”不同,21世纪的中外文明交流,是通过一个个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一群群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国际友人呈现的。他们是各自文明的担纲者,也是文明的民间使者。一对中国年轻人,选择赴坦桑尼亚蜜月旅行,回国后把塞伦盖蒂草原的壮美发布在博客上,得到了数万次点击;浙江义乌,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并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3位遭受暴雨洪灾的中国华侨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12名刚果邻居,受到当地居民交口称赞……正是这些打动人心的民间交流,成为维系和发展国家关系最朴实、坚固的情感纽带。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演讲中引用的莎翁诗句所表明的,文明交往既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也寓意着一个更加光明的历史开篇。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愈发开放的世界,不仅仅表现在商贸往来、经济合作,更体现为人心互通、文明交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把不同文明之间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态度视为一种“珍爱”,他认为,“没有爱的火焰,人类社会团结方面出现的裂隙,就不可能被融为一体。”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彼此和谐相处、互尊互鉴、相互学习,就是保持这簇火焰的温度,守护人类文明永恒的活火。
关注湖南考德上公培官方微信:hunankds,第一时间掌握公考动态!